保持並增強美國在智慧財產權上的領導地位,一直是川普念茲在茲的當務之急;而從USPTO的2018年績效報告中,也看得出過去數年來的努力成果。本刊在前文(USPTO:專利品質就是國家競爭力!)曾經分析過,美國早已擺脫專利數量的迷思,而把審查效率當作品質改善的首要目標。其中兩項重要指標,就是首次OA平均所需時間(Average First Action Pendency)以及平均全審查時間(Average Total Pendency)。
其實,提升審查效率也是出於制度上的壓力。美國專利法有專利期間調整(Patent Term Adjustment, PTA)的制度,規定若是因專利審查人員造成程序延誤,使得專利權人之專利實施期限短少,可以使用PTA制度調整專利實施期限。PTA制度規定,首次OA必須在14個月內完成、而全審查期間必須在36個月內完成,至於其他官方審查人員與申請人的來往,則必須在4個月內做出回應。因此,「平均」而言,全審查期間早已符合要求,反而是首次OA所需時間還得再加把勁。
Dodocase VR, Inc. v. MerchSource, LLC (2018) 一案經過與法院判決
起初Dodocase將三件VR頭戴式設備的美國專利授權給MerchSource。一年後,MerchSource認為專利權人Dodocase並沒有積極維護專利權、加上認為授權之專利應為無效專利,因此停止支付權利金。隨後專利權人Dodocase提起訴訟、主張MerchSource違反授權協議。不意外的,MerchSource接著在PTAB分別對三件授權專利提起IPR複審,最終Dodocase於法院提出臨時強制令的動議 (motion for 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 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要求MerchSource撤回IPR複審申請。
此案授權協議中包含的不可挑戰條款原文如下:
MerchSource shall not (a) attempt to challenge the validity or enforceability of the Licensed IP; or (b) directly or indirectly, knowingly assist any Third Party in an attempt to challenge the validity or enforceability of the Licensed IP except to comply with any court order or subpoena.
對於以上不可挑戰條款之效力,加州北區地方法院判決中先是提到了Lear v. Adkins (1969)一案中最高法院的判決,在該判決中,最高法院基於推翻無效專利有利公共利益之理由,推翻了先前沿用許久的專利被授權人禁反言原則 (patent licensee estoppel doctrine);接著再提到Medimmune, Inc. v. Genentech, Inc. (2007)一案,最高法院在此案中又進一步確定了即使被授權人不否定授權協議效力 (without repudiating the contract),且有持續支付權利金的情況下、仍可對授權專利提出無效挑戰。基於以上最高法院觀點,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最終認為授權協議中的「不可挑戰條款」是不可實施的。
THE PARTIES AGREE . . . THAT DISPUTES SHALL BE LITIGATED BEFORE THE COURTS IN SAN FRANCISCO COUNTY OR ORANGE COUNTY, CALIFORNIA.
以及:
The laws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shall govern any dispute arising out of or under this Agreement .
法院認為,合意管轄條款中的「SHALL BE LITIGATED」表述明確排除了San Francisco 以及 Orange Counties區域之外的其他法院 (it states that “disputes shall be litigated” in those courts, mandatory language akin to an express statement of exclusivity);另外PTAB的IPR複審程序也符合「any dispute arising out of or under」 表述,認定IPR複審程序這個「dispute」應由San Francisco 以及 Orange Counties區域之法院來管轄,因而最終判決MerchSource必須撤回於PTAB進行中的IPR複審程序。【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234期:簽了「不可挑戰條款」仍被提起PTAB複審? - Dodocase VR v. MerchSource案】
物聯網及共享經濟趨勢下,交通運輸也需要「創新服務模式」,手機APP顛覆交通服務,個人化整合運輸模式日益受到重視。王穆衡強調,交通解決方案不該只有建設或破壞的角度,在軟體的部分還有很多著力點,前提是要具備因應問題的思維:打破典範、重建制度,我們現在所仰賴的法律並非永遠都是對的存在,在改變同時也要讓既存的組織團體跟著調整。更重要的是,交通管理必須打破疆界:不是只有學交通的才能管交通,科技、通訊、服務、農業、醫療等各種專長的人都應該結合在一起,不要在同一個窠臼裡找答案,以人為核心去改變和學習,才能讓移動真正成為一項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我國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簽署《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RIPS)。TRIPS第34條規定,侵害製造方法專利之舉證責任從原告轉為被告。根據TRIPS第34條第1項,在製造方法專利「受侵害之民事訴訟,於符合一定要件時,推定被告之物品係以專利權人之方法專利所製造。此特定要件之類型有二,由會員國擇一制定於內國法,以衡平分配專利權人與被告間之舉證責任:(a)依該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為新的 …;(b)被告之物品以該方法專利製成之可能性相當高,而專利權人已盡合理努力仍無法證明被告確實使用該方法專利」。
製造方法專利侵害之舉證責任轉換規範並非TRIPS首創。德國最早在1891年專利法即有此規範。在歐盟,1975年《共同體專利條約》(Community Patent Convention)的第75條與1989年《與共同體專利有關之協定》(Agreement relating to Community Patents)的第35條皆提到該舉證責任反轉之規定。德國與歐盟的規範即TRIPS第34條第1項第(a)款相似。中國於2001年的專利法修正時亦引入第(a)款之模式。
美國則採取TRIPS第34條第1項第(b)款之規定。在1988年,為遵守《關稅貿易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f Tariffs and Trade,GATT)的協商結果,國會制訂《1988年製程專利修正法》(Process Patent Amendment Act of 1988)。該修法新增35 U.S.C. § 295,規定在一定條件下,系爭物品應推定為系爭製程專利所製造。該推定條件的法律用語與第(b)款相當近似。